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西社珍稀古樟

    普宁市占陇镇西社村“顶娘宫”珍珠娘庙后侧有一株古樟树,生长良好。据1980年汕头地区和普宁县林业、文物等部门实测:树高20米,胸径1.58米,活立木蓄积量17.37立方米,树冠覆盖面积690.69平方米,树龄600年以上(见题图)。2005年其树干最大圆周7.5米,离地1米处为5.8米。1994年《潮汕百科全书》“珍稀古树”条载:潮汕境内一批珍稀古树径比较、筛选有14个品种25株。其中樟树惟“普宁市占陇镇西社村珍珠娘宫后的1株。”“先有古樟树,后建顶娘宫。”据考证:清同治11年(1866年)建庙时,该树已在庙墙后约2米处独立成材。此处位于练江支流三坑溪(《潮汕自然地理》称白马河)西侧。传说古时某年山洪暴发,上游漂来一株樟苗停留在崩堤决口上,复堤时人们便将其留在该地栽培成长。上世纪50年代普宁县有关部门测其年轮已超600年,据此计算,该樟树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已在此地生长,树龄650年左右。



    西社古樟既珍稀且有二处“奇迹”:



    一,“寄生龙眼迹”。新中国成立前,西社盛产龙眼,村前屋后龙眼成林,被称“龙眼之乡”,其中有一株佳果常被作为“贡品”朝贡皇帝,故又有“西社龙眼进东城”美誉(《普宁百果歌》)。由于树多果多,龙眼核便随地散播,因而,清朝末年(20年纪初)在樟树干东侧根部便长出一株“寄生龙眼苗”,它被樟树根包住仍茁壮成长。至1939年主干粗40厘米,树丫5米多高伸上娘宫屋顶。但因属寄生,自身优势受限制,加上樟壮树冠覆盖而缺乏养份及阳光雨露,故挂果不多,且果实带有较浓的“樟辣味”,长势也越来越差,逐渐退化。至1959年因失去实用价值被锯掉了。其树头处也逐年被樟树包围形成一个“窟”,“窟”里筑个野蜂巢,1998年窟长80厘米,宽16厘米。



    二,“树木作药迹”。1914年西社乡(当时称乡)及周边乡村流行“鼠疫”,全乡染此病死亡305人。为寻药防治疫病,有人试取樟木(肉)3片煎水作药饮用,未知是巧合还是樟有防疫杀菌作用果然见效(据《辞海》载:樟的根、干、枝、叶可提取樟脑作医药及杀虫剂)。因而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在树干西侧临地面便被割取一大片,10多天后疫情缓解直至消失。不久,下村乡闻讯也前来割取,并把部分樟片投放水井浸泡让乡民提水饮用同样奏效。疫情过后,下村乡特制一牌匾,上刻“德遍满乡”赠送西社乡并悬挂于娘宫正厅以作纪念。其时,两乡在樟干西侧割皮取“肉”作药留下两个大创面,90多年来还未被树皮包套完,只是逐步缩小。近年来,当地更重视文物保护,及时处理影响该树的生长环境,如撤走加工厂柴油污染等,使古樟继续正常成长。据1998年实测:右创面为100×40厘米,左创面为70×40厘米。中间为15厘米宽的皮相连隔开。2005年11月再测,左创面存100×32厘米,右创面存60×26厘米。7年来左创面宽度缩小8厘米,右创面缩小10和14厘米。原来的“寄生龙眼窟”野蜂巢已没有了,“窟”深30厘米,宽长度40×10厘米,比7年前分别缩小40和6厘米。由此可见,古樟树生长正常,其树皮正在继续包围缩小90多年前被割的两大“创面”和40多年前形成的“寄生龙眼窟”。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抓鳖-2011贺岁片

潮汕爆笑喜剧:西游记(第二集)-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