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汕头抽纱史上重要的普通人

汕头抽纱的申遗工作正在紧锣密豉进行中,回顾汕头抽纱百年史,有两位人物不可遗漏,一个叫林赛玉,一个是林佳合。两人一工一商,均对汕头抽纱迅速向全世界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作用。

林赛玉,女,生于清朝民初,汕头市澄海区盐灶乡人。十五六岁时已是乡里有名的绣花能手,后来嫁与盐灶港头一徐姓农民。盐灶是西方宗教到潮汕进行传教活动最早的登陆点,绣女林赛玉很早就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刺绣仍是她的老本行,中年之后,技艺更加精进。从她后来与潮州抽纱业的传播者丁惠龙交往密切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林赛玉不仅是乡里的“绣花状元”,就是在潮州也小有名气。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前后,在汕头石的外国传教士胡德(女)委托盐灶教会为其物色女佣人,教会推荐林赛玉前往。林赛玉到外国传教士胡德家中后,工作勤快,深得胡德夫妇信赖。胡德喜欢手工艺,会做西方花边,在传教之余常在家中编织花边,并将其赠送与教友以联络感情。林赛玉对这种新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在一旁观看。胡德便将技术要点传授给她,她很快学会。胡德夫妇后来回国,林赛玉也回到盐灶,以刺绣为生。对刺绣很有研究的她,遂将勾织刺绣运用到西方花边上,创制独具一格的新品种,她还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女儿徐淑英、徐淑静和邻居祝婶等人。一传十,十传百,盐灶的刺绣女工都学会了这门新工艺。初时,仍然归类为“绣品”,但此产品一问世就得到大家喜爱,产品被抢购一空。慢慢地,这种新工艺品便正式被称为“抽纱”。

林赛玉她还帮助教友丁惠龙在潮州开办潮州第一家抽纱行,使抽纱从汕头一地向潮州及周边地区扩张,为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有段时间对西方花边何时何地传入汕头,谁是最先承传者有过不同说法,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谁将洋工艺本土化,林赛玉率先对洋工艺进行改革,迈出了抽纱工艺本土化的重要一步,这件史实已得到公认,所以说林赛玉是重要的人物。工艺没有本土化,有关非物质精神遗产的话题便成了空谈。

    林佳合也是盐灶乡人,是与林赛玉同时代人物,也加入基督教,并从传教士那儿学会了简单英语会话。汕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没几年功夫便成了热闹埠市,港口码头外国轮船兵舰进进出出。林佳合见到了商机,便于1902年前后,来到汕头埠做小买卖。凭着会简单英语会话,他在汕头港专做外国水兵、船员的生意。他身背小竹囊,竹囊里装有外国水兵和船员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一些潮汕土特产和手工艺品,上船兜售。很快,当地的一些贫苦市民效仿他的做法,背起小竹囊在码头上和船上做小买卖。人们称这班人为“背囊仔”。在和外国人的简单言谈中,他得知外国对这种当时还称为“花边”的抽纱制品和其它潮绣制品很喜欢,有的外国人还托他代为寻觅。其时林赛玉已回乡传授和制作“花边”与潮绣相结合的工艺品,林佳合很容易完成外国人所托,自己也从中获利。林佳合由此受到启发,认为专做这种买卖可以获得更大利润,于是回到家乡盐灶让林赛玉等人为其制作。果然不出所料,林佳合获利甚丰。但是好景不久长,其它“背囊仔”的小商贩纷纷步他后尘,从事此业者日多,码头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此举有利于促进澄海抽纱业的发展,但同行之间互相打击压价,“背囊仔”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林佳合其时已年老,便回到盐灶家中。到了1920年,外商已开始在汕头埠开设抽纱洋行,“背囊仔”上洋轮兜售抽纱遂完成其历史使命。

    林佳合“背囊仔”上洋轮兜售抽纱,虽是小打小闹,与后来有大资本投入的洋行或华行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他开创了中国人将抽纱作为商品,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贸易买卖的先河,其意义仍十分重大。正是有一代又一代抽纱人的努力,汕头抽纱才逐步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大款论钱-2011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水鸡秘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