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州话剧百年

     1915年,位于潮州城铁巷陈家祠的世馨学校校长陈乙星率先发起“白话剧”演出活动,在城内演出“救国新剧”。剧本由陈乙星及该校教师庄若吾编写,以潮州方言演出,中间还穿插一些潮曲。剧情叙述一对青年恋人,因贫富悬殊不能成婚,加之当时军阀混战,人民困苦,因而内心充满愤恨和对前途命运的无限担忧。剧中的插曲,曾经流传一时。
   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至潮州后,由工人组织的进步团体“青年图书社”率先发起声援,号召抑制日货。在第二年与金山、韩师联合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周年大会上,该社演出话剧《安重根刺伊藤》(反映朝鲜民族反日斗争),尽管在开元寺内广场演出的条件较差,但观众的情绪十分热烈,收到很好的效果。此期间,潮安的话剧活动开始活跃,金山中学演出《一片爱国心》;城南小学演出田汉的剧作《南归》。
   三十年代初期,陈行成接任潮安县立一中校长,与该校一些爱好话剧的教师共同倡导和组织话剧演出活动,师生同台先后演出田汉的《获虎之夜》、欧阳予倩的《屏风后》,以及根据林语堂主编的杂志《论语》中有关篇章改编的《宰予昼寝》、《白姑娘》等。1935年该校校庆时,又再排演熊佛西的《屠户》(三幕剧,后改名为《孔大爷》)和独幕剧《白姑娘》、《千方百计》等。
   1936年杨海立受聘到潮安一中任教,据言他曾与著名导演蔡楚生合作早期影片《火牛阵》(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出品),对戏剧有较高造诣。在他和其他老师倡导下,该校排演了俄国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名作《钦差大臣》(四幕),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没落有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光华戏剧(上东平路)连演二晚,座无虚席。
   1936年10月,岭东小学教师救国会潮安分会成立,接着分会成立“奴隶剧社”,公演爱国戏剧,宣传抗日救国。同年冬,在中共党员钟骞和155师进步人士帮助下,饶东、张望等团结一些爱国青年,成立“潮安话剧社”,在潮州各地演出抗日救亡话剧,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潮安各界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潮安县青年救亡同志会”成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在城内、意溪等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在松花江上》等剧;同时还组织巡回宣传队到潮汕铁路沿线宣传,演出的话剧有《汉奸末路》、《流亡三部曲》、《猪仔嫂》等。
   此期间,潮安童子军93团负责人谢修身等联合部分中小学生,组织“醒民剧社”,曾在光华戏院演出章泯名剧《故乡》;县第二高级小学(城北小学)校长陈观汉等也组织“启民剧社”,演出三幕话剧《米》和《最后胜利》、《女国士》等。此期间,还曾出现由流行方言小说《长光里》改编的同名话剧。
   在抗日战争期间,潮城各中学的话剧活动都很活跃。1938年韩山师范学校学生曾演出《血线》以及街头剧《黄秋岳临刑自叹》(黄为汉奸汪精卫秘书》、《斩韩复渠》、《九月十八夜》等。1939年日机轰炸潮汕,金山中学和潮安一中分别迁至凤凰山和归湖,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话剧活动,宣传抗日。金中师生组织“金中剧社”,演出《麒麟案》、《雾重庆》、《大地回春》、《家》等大型剧目;此外,潮州艺术学校和一些抗日团体,也先后演出《自卫的歌声》、《大路》、《刑》等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中、韩师、县中三座中学先后从凤凰、古巷、意溪迁回潮城。原设于中山路湘园的艺术学校也迁至李厝祠(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并改名义安中学,由于组建不久,经费有困难,于是决定演剧筹款,此举得韩师部分师生的支持,二校联合排演吴祖光的剧作《朱门怨》(四幕),演出收入作为义安中学办校经费。
   1946年,潮安县救济院排演曹禺的名剧《雷雨》,此剧曾在光华戏院演出,效果不错。
   同年潮安一中校庆时,也曾在光华戏院演出《日出》(曹禺剧作)。此外,该校还曾演出同为曹禺剧作的《北京人》。
   此期间,金山中学也先后排演了《朱门怨》、《升官图》、《裙带风》等进步话剧;韩师也排演《捉鬼传》等。这些剧目,都从不同侧面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必然崩溃的趋势。
   潮城解放后,在20世纪的50年代,话剧活动在各学校仍很活跃。韩师与义安中学就合演《雷雨》,当时扮演鲁妈的演员是北方人,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角色要求,就是不会说潮州话,于是只好改用普通话演出,这个戏就成为潮州第一个用普通话演出的话剧。
   1950年,金山中学改编、排演大型话剧《白毛女》,这个戏公演后反应强烈,随后组成“潮安军管会文工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对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1959年,建立了专业的潮安文工团。该团除排演歌舞、曲艺小节目外,也曾先后排演多幕话剧《李有国》(《万水千山》选场)、独幕话剧《活捉罗根元》、《一篮鸡蛋》等。
   1961年以后,除潮州商业业余话剧团演出《群猴》、《升官图》、潮安第八中学演过《血泪仇》、卫生系统演出创作的话剧《复员归来》之外,话剧活动渐趋冷落,至文革期间已完全停止。
   1978年文革结束后,六场话剧《于无声处》掀起了潮州市话剧活动的新高潮。当时,城乡有话剧活动基础的10多个单位,怀着对周总理的感情,先后排演了这个戏。
   1980年以后,随着外来文化活动的不断冲击,话剧活动也趋于低潮,尽管此段期间有个别作者曾创作大型话剧《震山鼓》、独幕话剧《孪生姐妹》,但都未能演出。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话剧小品演出,又点燃了潮州市话剧活动之火。1999年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由市文化局、市群艺馆编印的《潮州市优秀戏剧作品选》中,共收入话剧(含广播剧)14个,其中陈慧中创作的独幕话剧《又是桃花盛开时》获 1992年省业余创作一等奖,1993年文化部第三届群星奖金奖;话剧小品《一对“疯子”》获1997年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铜奖。翁晓明创作的话剧小品《信不信由你》获1992年全省业余创作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至2000年,潮州市在省以上业余创作评选中获奖的多幕、独幕话剧和话剧小品、广播剧等共32个。
   在演出队伍方面,除各部门、单位在参加省或全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晚会上经常有话剧小品演出外,目前形成有组织的队伍主要有韩山师范学院学生组织的《新月》和《风之社》2个业余剧社,各有100多人参加;庵埠镇由潮安县剧协组织话剧小品演出队,从90年代末以来,经常开展演出活动。
   潮州市的话剧活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起伏,虽具有一定的基础,因其发展仍受制于客观条件,处于波浪式的发展状态。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潮汕搞笑短剧:惊老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