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县前街旧事

    明清时期,县前街是全城路面最宽的一条街。因地处县署之前,必须和衙门的庄严相一致。尽管不足两百米长,宽却10余米。当年,县令出巡,上级官员视察,那些仪仗,都必须在这里陈列并经过。可以说,县前街在古代,是澄海的门面。它有过显赫的历史。
    县前街最独特之处是那些石牌坊群。计有“升平人瑞”、“天褒节孝”、“父子秋卿”等8痤。其中“升平人瑞”坊4座均为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敕建,另二座“天褒节孝”,为节妇亭。此外,有一座“春官大夫”亭,为旌表明朝礼部主事唐伯元而建,已于清初废圮,不在8亭之列。坊表从来建于通衢大道,以供百姓共仰。澄城原有牌坊17座,县前街占了一半,可见其位置之重要。可惜,这些建筑浩繁、雕刻精美的石牌坊群,于文革中悉数拆毁。
    解放后,断断续续的旧城改造,总方面的趋势是,拓宽道路,加盖楼层。1958年改造寺后街,把北面陈家祠两旁的商店改建成两层小楼,下店上房。县前街却是个例外,反而把道路弄窄了。1958年改造两旁的平房,成为10多套各自独立的小院落,主屋向南,偏门临街,这些小宅,还各有一个小天井,在当时应算是很幽静的居所。虽不算庭院深深,然植一株角樱或葡萄,一簇伸出墙外来,确给人以某些联想。那是县级干部的居所。建这些小宅时,两旁各占用道路数米,县前街只剩下六、七米宽。“陈舍埠”附近,“歌风林”屋旁,有一点空地,便盖两座小屋。林兴胜同志未复职时,曾在此居住。这些路边屋的主人,和邻居大叔一样,拜访极其方便。那个时代,根本不敢动用农田搞基建,只能在城里动脑筋,打主意。改建后的县前衙,在那时也半点不显得拥挤。
    四十至五十年代,县前街有一间“树明小屋”,位置在基督教堂斜对面,住着一位麻风女病人。大家戏称她为“树明小姐”。据知情人透露,这位树明小姐原是某户人家的婢女,家中阿舍在外洋风流,得了花柳病,回来把病传染给她,便给她盖了这样一间“小屋”,让其居住,又迳自风流去了。这位可怜的婢女,丧失了劳动力,整天坐在门口的小椅子上晒太阳,赶苍蝇,尽管伤口贴着草纸,还是十分怕人,真个大煞风景。1958年莲花山下建成了专治麻风病的大东医院,收治全县麻风病人500多人,全部免费治疗,“树明小姐”也在被收治之列。从此,树明小屋便门虽设而常关。百姓为此拍手称善,也有人说,树明小姐有幸碰上好年月。沦陷时期,日军就曾把全城的麻风病人抓起来,装上麻袋,到野外烧死,深埋。
    在四方井通向万盛埠处,有一条横巷,住着几位还俗的尼姑。解放初期,废除庵寺,僧侣们都各寻生路去了。那些女尼,有的嫁了人,有几个不愿嫁人的,便结伴在此居住,做些手工过活,类似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她们之中,有一位专会“结”(读给)衣服的手艺,堪称绝活。“结”衣服和布料,说简单一点,便是给有破洞的衣物修补复原。那可不是打补丁。“结”衣物的方法是,用一个手布规,把有破洞的地方挺紧,露出布目,然后抽出布边的纱线,按破洞的经纬,用手和针植入同色的纱,最后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那年月,一件像样的衣服,几乎是普通人家的半个家当,故此才催生出“结”这门手艺。当年,澄城妇女的手工业,全部是“做手布”。邻居一位阿嫂,未绣完的台布,被老鼠咬了一个大洞。她急得大哭起来,这哪里赔得起啊!她拿台布到这里,“阿姑”运用妙手,给她复原如初,肉眼几乎看不出破绽。尼姑们在市场捡回一个女婴,是人家丢弃的。也有人说女婴实是尼姑的私生。对这类秘闻,还是不去考究为好。女婴长大之后,也学会“结布”的手艺。这位传人大概也年过半百了。“结布”的手艺已不闻久矣,怕是早已失传了。
    县前街近年又一次改建,全部是崭新的楼房,有市场和学校,已热闹异常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短剧:有钱人-2010贺岁片

二个臭姿娘(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