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人移居台湾历史

     台湾古称夷洲、流求。潮州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最近处只有160海里(296公里)。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潮籍台胞约有40万人。
   潮人与台湾关系源远流长,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隋书》的记载。而潮人与台湾关系密切应是宋元以后。宋元时代,海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饶平的柘林港是中外船舶南北往来必经停泊的补给站,所以当时柘林港的海运贸易很活跃。正如明嘉靖郭春震在《潮州府志》中指出:“柘林澳,暹罗诸寇及海寇常泊舟为患”,“闽粤滨海诸郡,人驾双桅,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售诸番奇货”。当时“东洋”为台湾、日本诸岛的统称,“西洋”指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售诸番奇货”即包括台湾“奇货”。可见这时潮州与台湾的贸易往来已经相当繁忙。
   明嘉靖年间,闽粤边界的海上强人饶平人林凤及其追随者,以台湾为基地,从事海上武装贸易。到了嘉靖末年便乘大陆帆船、渔船到台湾淡水一带活动。万历元年(1573),林凤遭到朝廷官兵围剿追击,率船62艘,男丁4000人,妇女100人,进入吕宋(菲律宾)。林凤从台湾败走时,船上载有农具、牲畜和种子。林凤部队是闽粤边界的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在据守时,过着也商也盗的生活。他们这种生活方式被明朝政府认为是非法的,称为“海寇”,在明政府官兵的围剿追击下才放弃台湾,败退菲律宾。
   过了四五十年,到了十七世纪初,建福人颜思齐、郑芝龙,先后在大陆招引移民到台湾。进行小规模开发。与此同时,荷兰殖民主义者也接踵而至,占领台湾,把台湾当作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国的贸易中转站。
   明崇祯年间,郑芝龙到南澳任副总兵,开拓了南澳与台湾的通商通道。接着,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在闽粤边界进行抗清活动。1646―1683年,郑军以南澳为基地,开展对台贸易,以补军需,多次派兵到潮州一带征粮,其中数量较多的有9次。1662年3月1日,郑军在台湾打败荷兰总督揆一,收复了台湾,除阵亡外,都定居台湾传世。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制定了大陆人民到台湾开垦种植的奖励政策,从此潮人尤其是饶平、南澳人民纷纷赴台开垦种植,有的自然村一去就几十户至数百户,有的传世至今已达24代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平定台湾,统一了中国,进一步促进了潮人到台湾谋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南澳总兵开始轮流戍守台湾、澎湖、淡水,每三年换防一次。后来朝廷鉴于台湾守兵的艰辛,为稳定军心,允许官兵娶妻生子,有功者还可以世袭铨补。光绪元年(1875),台湾直接在厦门、汕头、香港设招垦局,“立章程保护应募者,予以便宜,日给口粮,人授地一甲”(《潮州府志》大事记),使大批潮人作为劳工赴台开发种植而定居。清末朝廷在沿海进行裁兵减饷,赴台官兵便有部分羁留不回。清王朝被推翻以后,粤东一带赴台官兵不但回不了,甚至还有的从大陆赴台。如澄海千总五肇原、南澳千总张皇平,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携妻带儿到台湾定居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把台湾划给日本,台湾人民义愤填胸,潮籍的移民组织“义民军”,与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迫使侵略者不得不向人民作出让步,缓和了矛盾。
   潮汕地区历来人多地少,天灾人祸甚多,因灾移民定居也是潮人去台的一个重要方面。1918年南澳发生大地震,因生活所迫,大批南澳人迁移台湾、澎湖。1943年潮汕大旱,粮食失收,发生饥荒,成批潮汕人逃荒赴台。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南澳县去台人数约6000人之多,仅深澳乡就有70%的人家有亲属旅居台湾。抗日胜利后,一批日伪官员也逃台。解放前夕,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带去了潮籍官兵2万多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唐伯元故事(全场)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