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汕木刻史话

    在潮汕画坛上,木刻版画是具有革命的传统和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下,潮仙木刻艺术就开始“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并且逐步繁衍成长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大众艺术。 
    鲁迅先生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可见,新兴木刻虽受欧洲创作木刻的影响,但却不完全是“舶来品”,它是由鲁迅先生接回娘家的。原来,中国古代木刻画始自隋朝,画、刻、印者不是一个人的工作,是供印刷之用的复制木刻,后来传到日本和欧洲,经研究发展,由画家自画、自刻、自印而成为独特艺术的创作木刻。直到一九三一年初夏,鲁迅先生在上海时,为了寻求一种为中国革命、拯救民族危亡服务的新美术,亲自主办了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传授木刻版画的技法,自己担任翻译,这是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开端。 
    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期间,潮汕有一大批美术青年到上海美专求学深造,其中不少成为鲁迅先生苦心培育的第一代版画家。如普宁人赖少其,曾被鲁迅先生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并诚挚地希望他成为“巨大的建筑”中的“一木一石”,去表现伟大时代的变革。此后,他们凭着一股艺术学徒的热诚,以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脚踏实地地苦学深思,在黑暗中探索,成为三十年代辛勤垦殖新兴木刻的拓荒者。 
    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亲自编印了我国第一本木刻画集《木刻纪程》,共收入了八名作者的二十四幅作品,其中十五件作品是属潮汕籍的何白涛等五名木刻家所作(汕头三名十件、兴梅二名五件)这可说明潮汕籍木刻家及其作品,在当时木刻界的地位及影响。因此,把新兴木刻的革命传统带到潮汕,主要是通过这些活动在上海的潮汕籍左翼木刻家,他们有的先后返汕,开展新兴木刻运动,把技法和创作经验传播给青年一代。揭阳人谢海若在一九三一年到上海美专暑期补习班进修,并参加“一八艺社”的木刻技法学习班。一九三二年他带了三把木刻刀和几张原拓木刻回汕头韩中任教,在学生中提倡木刻创作,编印了潮汕第一本手拓版画选《海滨木刻集》,还受全国木协委派为潮汕木刻函授斑教师,曾到当时的进步学校南侨中学讲木刻课,同时,与张望,钟步清三人联合举办木刻画展。张望(张致平),原籍大埔县,一九一六年生于潮州,三十年代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与潮汕籍木刻家陈普之、陈保真、周金海、钟步清等发起组织上海“mk木刻研究会”,一九三四年该社被查封,张望被迫于一九三五年初返汕,在迥澜中学、海滨师范、神美艺术学校等任教,与谢海若等发起组织大众木刻研究会,是当时广东二个新兴木刻社团之一。(第一个是由李桦、赖少其在广州发起组织
    的现代版画会。)他还编辑出版《迥澜木刻》,刚好在上海美专西画系读书的吴芳谷回汕探亲,张望即托他带去《迥澜木刻》三十多本,回上海后,找到鲁迅先生的日本挚友内山完造先生,面交鲁迅,受到赞许,张望常与鲁迅先生往来,每次奉寄画稿,总是得到鲁迅先生的回信和批改意见。并把他的作品《出路》等四件编入《木刻纪程》。 “mk木刻研究会”的另一重要骨干陈普之,作品有如其人,豪放爽朗,生动有力。他后随抗日游击队去南洋,在一次行军途中不幸因病遇敌,战斗中壮烈牺牲。同样,受鲁迅先生培育成长的还有海丰人何白涛,一九三三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在上海无法谋生,鲁迅先生资助他的旅费三十元,回广东农村中
    学教书。此后,经常寄木刻画请教鲁迅先生。他身居穷乡僻村,工具缺乏,鲁迅先生知道后,亲自设法代购三套十五把木刻刀,托内山书店寄给他。还把他的作品《街头》等四件编入《木刻纪程》,介绍至国内外各地展览或发表,使何白涛受到极大鼓舞。鲁迅先生在艰辛的逆境中,无微不至关怀美术青年,实是感人至深。三十年代,潮汕与兴悔经常有画家互相交往,直接受
    鲁迅先生培养的木刻家有兴宁人罗清帧,对潮汕木刻的成长也有过影响,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兼小工业家庭,从小热爱绘画,勉强读完农村小学后,当一年半教师,用省下的钱考入上海新华艺专,钱用完后,又返回兴宁教书,或跑到汕头码头当搬运工人,积蓄点钱,继续到上海求学,先后三次才读完美专,于一九三一年毕业后,再回梅县百侯中学任教,搞木刻运动,曾辅导一位
    失业的钟表工人杨成记制作木刻刀,能制五线、八线的排刀、三角刀,精细锋利,被誊为手工制刀,全国第一。在当时抗日战争物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发展新兴木刻提供方便。一九三九年,罗清桢奔赴抗日前线,特地介绍谢海若代其教职。不久,罗因病返乡,被当地权势人物、蒋介石嫡系的罗卓英派爪牙逮捕,惨遭严刑吊打、灌辣椒水,造成胃肠溃疡,以致严重伤残,贫病死兴宁故里。解放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罗清桢木刻作品选》,纪念这位为新兴木刻运动而捐躯献身的艺术家。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中收入了他的《韩江舟子》、《夜渡》等。从画面仿佛使我们看到旧时代韩江两岸的风光,听到了低沉压抑的梢公的号子,也抒写了作者对于他曾经生活过的潮汕乡土的眷恋之情。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自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一年这段期间,潮汕木刻蓬勃兴起,成立了木刻社团,举办木刻展览、木刻讲座,编印出版木刻画册,书店也经常出售世界著名画家的版画作品,如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比利时麦绥莱勒等的版画选集,木刻艺术凭着它那特有的刀味、木刻,强烈的黑白对比,刚劲的力之美,开始引入注目,并以一种战斗的、生气勃勃的姿态,振 奋了当时沉寂的潮汕画坛。 
    在抗日战争的热潮推动下,木刻作者象鲁迅先生要求那样“走出书斋”,“到生活的旋风中去”,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因此,他们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脉络和生活的轨迹是颇为明显的,而且起到了召唤和鼓舞的作用。象谢海若的木刻就是如此,他的《鲁迅像》,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把写实和夸张融汇在一起,刻划了鲁迅先生刚毅而又幽默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这幅画的形象和意境是颇具哲理的意味的,当时曾出国至苏联、英国、印度展览。一九四一年,谢海若搜集了全国各地手拓木刻原作二百余幅,先后在普宁流沙和揭阳展览,而这幅“鲁迅像”的展出,却受当地国民党党棍的阻挠而遭到禁止。 
    版画家陈望,走的也是艺术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创作道路,他于三十年代末期,在潮汕进步学校南侨中学读书时,就以木刻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学校被国民党强迫解散后,陈望来到当时的革命文化中心桂林,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得到刘建庵、黄新波的热情帮助,桂林大撤退时,他辗转到了重庆,又得到全国木协总会在当地的负责人王琦的指导,在当时的进步报刊《学生导报》等刊登木刻作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泰国曼谷,在党领导下的《民主新闻》、《曼谷商报》工作。出版了《陈望木刻选集》,反映泰国风光以及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精神。不少作品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丑恶面目,表达了华侨声援祖国人民解放斗争,响往新中国早日诞生的心声与愿望.其中《夜学》等四件,曾由日本朋友内山嘉吉收入他编印的《鲁迅先生和中国新兴木版画艺术》。
     解放前夕,陈望返回潮汕,投身土地改革和农村建设,继续坚持木刻创作,并从事美术辅导。创作了《田间休息》、《诗朗诵》、《旱年》、等版画作品,刻划了朴实、勤劳、聪慧的潮汕农民形象,描绘了一幅幅社会主义农村风俗画,使人感受到一种乡土风情美。
     随着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发展普及,全区各地开始有大批的业余作者和工农作者直接参加木刻创作,扩大了队伍,使版画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澄海县的一些美术教师和青年,在一九五三年开始,就直接得到陈望的指导和培植。一九五四年,著名版画家黄新波和画家黄笃维来到澄海参加农村工作,深入生活、进行美术辅导,给青年美术爱好者讲课,并题词鼓励美术青年:“要作人民的画家,先作人民的战士。”从此,在澄海县播下了木刻艺术的种子。一九五七年以后,澄海县就涌现出一批青年版画作者,创作了一批反映潮汕园田新貌的版画。如杜应强的《黎明》、《山村十月》、《冬去春来》,蔡仰颜的《赶集去》,李锦堂的《鹅场秋色》、《雨后春笋》,以及蔡仰颜等的《晨曲》、许川如的《甜遍江南》等作品,都洋溢着作者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描绘了明媚、富饶的潮汕平原,以特有的园田风味和乡土气息,受到好评。尤其引入瞩目的是:农民版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远行及众”的艺术。一九六O年四月,省群众艺术馆、地区文化局、地区文联到澄海县举办了“汕头地区第一届工农木刻训练班”,培训了来自地、市、各县包括兴梅山区的工农作者五十多人。在辅导中,既发挥了辅导者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员的创造精神。采用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方法,引导学员从生活出发,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把创作实践和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逐步掌握木刻创作的一般规律,创作了一百多件作品。逐步培养出象纪传英、许睦琰、谢玩芝、卢金钿、杨启光、卢友河、张雄泰、戴开武等新一代的农民版画作者。他们的作品来自农村生活,明朗朴实,新鲜活泼,具有民间装饰风格和泥土芬芳。如卢克章的《护林人》、宋耀盛的《欢乐的羊群》、许喜裕的《取经》、林松生的《晚会》、谢玩芝的《林带哨所》、陈绍南的《夜积水肥》、纪传英的《公社奶牛场》、许睦琰的《采菱曲》等,都是具有这种特点的作品。一九七六年,澄海县曾与湛江的高州县在广州举办农民版画展览。一九七七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高州、澄海农民版画选》,而被誉为“广东群众版画的双壁”、“版画之乡”。澄海的群众版画、农民版画活动成为潮汕群众性版画创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地区和一些县、市,都有计划举办木刻训练班和创作班,组织作者下乡深入生活,邀请老一辈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进行讲课辅导,同时又通过办展览、办版画之窗、到农村和建设工地巡迥展出,广辟版画园地,表彰和奖励一批优秀作品,鼓励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一九六二年,省还组织本地区作者带汕头的版画作品到湛江巡迥展览,促进了版画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历年来,全区已有七十多件版画分别参加全国和出国展览,有的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有数百件作品刊登于各级报刊,在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现在,全区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版画队伍,他们立足基层,扎根群众,在生活的土壤中
    茁壮成长。从美术院校毕业出来的版画作者曾宗寅、黄长虹、郑忠武以及从解放军革命熔炉成长的肖映川,也投身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搞油画专业的作者曾松龄等也兼版画创作。加强了专业与业余的结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版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提高了版画创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如曾宗寅、黄长虹的《潮绣姑娘》、郑忠武的《锯木场》、肖映川的《假日》、《我的大学》,曾松龄的《金铺村岭》,蓝文杰的《猎》等,都是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版画韵味的作品。
     在十年浩劫中,潮汕版画也和其它文艺一样,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摧残和文艺流毒的影响,走过一段曲折的弯路。打倒“四人帮”后,群众性的版画创作活动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创作活跃而又扎扎实实的新局面。今年元月,成立了“潮汕版画会”,版画艺术又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画坛。我们相信,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潮汕版画必能更好继承和发扬版画的革命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努力攀登艺术高峰,为新时期“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阿旺探亲-2011贺岁片

潮汕爆笑喜剧:猜年龄-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