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H牛一一历史悲歌的见证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H牛一只溜。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中的H牛,为风流的湘子桥增添了亮丽的景色。然而,它却是旧时代历史悲歌的见证者!
    寄望“神力”  抗御天灾
    古人的能力有限,除人工辛苦征服自然灾害外,更重要的是寄望于“神力”来抵御天灾。在治水方面,他们“发明”了“厌胜法”(也称“厌胜术”)来制服水患。所谓“厌胜”,即是“以咒诅来厌伏其人其物”,实际上是一种迷信的巫术。制服水患的“厌胜法”就用“镇水兽”(牛),这由来已久。汉・扬雄《蜀王本纪>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牛)五……以厌水精。”以后历代各地多有仿效,并把石牛发展为铁牛。明・正统十一年(1446),河南开封的镇河庙铸有铁犀牛,牛背刻着名臣于谦所撰的《镇河铁犀铭》:“变幻灵犀,雄威赫奕。镇御堤防,波涛永息。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另据《荆州万城堤志》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一月,上谕:‘向来沿河险要之区,多有铸造铁牛安镇水滨者。盖因蛟龙畏铁,又牛属土,土能制水,是以铸铁肖形,用示镇制。’次月,湖广总督毕沅铸造镇水铁牛九具,置放于险要堤段。”据以上记载,是见上至皇帝、大臣,都是如此的迷信!
    素有“岭海名邦”之称的潮州,在这方面岂能落后于人家?于是,鉴于韩江水患为害之烈,统治者对此束手无策,便应用起“厌胜法”来。清・雍正二年(1724),潮州知府张自谦亲自督造了两只用生铁做成的“镇水兽”一一H牛,分置于江心十八梭船两端的桥墩上,“以镇水患”。
    在此之前,由于韩江日渐淤浅,水位随河床不断升高,堤防不坚固,大洪水来时便常决堤。明・弘治八年(1495),大洪水还冲垮湘子桥桥墩4座。清・顺治、康熙年间,韩江下游决堤16次。特别是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九年(1694―1720)这26年间,危及大半个潮州府属地区的北堤崩溃5次,境况甚为凄凉!无知无能的统治者只好把洪害频繁的原因归咎于水怪和蛟龙的肆虐,因而采用了“厌胜法”,企图以此来平息或缓解水祸,其实这是愚蠢之至!
    壬寅大水  墩垮牛溜
    安置H牛之后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118年间,据地方志书记载的韩江下游大决堤、大水灾就有29次。尤其是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水灾更为厉害,湘子桥被漂散的杉排卡住,被冲垮了12墩,连“镇水神兽”一一二只H牛中的一只也自身难保,被冲走得无影无踪,成了“二只H牛一只溜”的千古话柄!且看《韩江记》卷八《水患纪略》中对这次洪害的有关记述:
    “……壬寅六、七两月,淫雨滂沱,日夜倾注不绝。韩江之水既满,加以汀州、上杭客水横流猝至,遍城遂成巨浸……上河杉木漂至桥面,水与桥平,木为桥拦,枝枝插立,愈聚愈多,廿四洲间俨若木栅,阻遏急流,声如鲸吼,怒涛激浪高及城头,人心惶惶,彻夜不睡,或扎木筏、备干粮为避水计。延至黎明,忽闻霹雳一声,如万钟齐鸣,山摇地震,闻者无不胆战心惊,不解何故,陡然汗淋漓,而奔走者皆曰:“湘子桥坏矣!可怜历数朝之津梁须臾间尽皆倾折,连墩毁去……决东岸石墩圮者六、损者二、坏者一,决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桥梁损失殆尽,H牛失其一。”悲惨之状,可见尸斑!
    遭此次大灾的隔年,修建了西桥三墩,又造浮桥船42只,连结原来的梭船与存下的梁桥接通两岸,成为名副其实的“浮桥”。4年之后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东桥9墩才修建竣工。
    至于那只H牛沉江之后,有一说是“遍寻不获”,一说是“后在上游发现”(据称是水刮空姓牛旁的沙,使其慢慢向上移位),但从未有过打捞起它或复制它的传闻。估计是成为“事后聪明者”的官员和工匠们明白“厌胜”并不能取胜的道理,何必再安置上它呢?从那以后,湘子桥上就只留下一只孤独的H牛,默默地作为对历史悲歌的见证,也可让人们对旧时代统治者在洪水面前的无奈作讥弹!
    鼎铸不成  文物毁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潮州人民大破封建迷信,大力兴修水利,加固韩江南北堤堤防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人们有时未免有片面的偏激行为,认为H牛是完全无用之物,60年代中期,竟把那“一只留”的H牛也捣毁掉,拿去鼎厂回炉作铸鼎原料,可砸开来只有外层是H铁,里面包的是石头。鼎铸不成,却毁掉了文物!后来为了恢复历史原貌才重新铸造现有的这一只狂H牛安在湘子桥上,以留给人们观赏和追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抽奖

潮汕故事剧:混战六合彩(第三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