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正月点灯笼习俗

,“正月点灯笼”是潮汕地区农村的传统习俗,一进农历腊月,粤东“灯笼村”―――澄海市隆都镇前美村又热热闹闹地忙开了。昨天,记者在该村下底园片看见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灯笼。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不少前美人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活“灯笼史”78岁老人做了71年灯笼

    在下底园老人组有一位7岁就学会了做灯笼的老人,他叫陈映为,今年78岁,儿孙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日子过得非常舒心,但老人就是闲不下来,终日乐意与灯笼结伴为伍。尽管年近八旬,可是做起灯笼来依然手脚灵便,一把笨重的“厚刀”在手上十分轻巧、听话,不一会儿就削出一大捆薄薄的竹篾来。

    老人可是村里一本活“灯笼史”,说起灯笼来就如数家珍。他说,做灯笼是前美人祖传的拿手绝活,无论从灯笼历史、从业人数还是灯笼品种、制作工艺看,前美村的灯笼在粤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我刚刚7岁的时候,我爷爷就教我做灯笼,据我爷爷说,我们村做灯笼的历史至少有几百年了,一遇到节日或者喜庆的事情,家家户户就悬挂起五颜六色的灯笼。我还记得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县人家都张灯结彩庆祝;1950年,潮汕解放了,代表喜庆祥和的灯笼又成了抢手货。”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喜庆灯笼又被喜欢热闹、祈求吉祥的人们高高挂在家门口,“灯笼村”再次声名鹊起。

    灯笼世家一家6口个个是高手

    偌大的“灯笼村”自然少不了专业户,最有名的当数陈清淮一家,陈家三代6口人,人人都是做灯笼的高手。平时白天,全家人各忙各的,一到夜里就聚集在一起编织灯笼胚。

    腊月和正月是灯笼生意的旺季,也是老陈家最忙的日子:儿子少杰削竹篾,老伴编织灯笼胚,孙子炜跃粘贴灯笼纸,老陈自己领衔写灯笼(在灯笼上画画或题字),儿媳和孙女二人则负责晒灯笼、漆灯笼等工序。腊月尾正月头,他们祖孙三代就经常兵分三路,进乡入村摆摊设点现写现卖,一家子就这样分工合作,把一根根青竹变成了一盏盏靓丽的灯笼,也把自家的平房变成了两层楼房。

    前美村靠制作灯笼致富发家的不仅仅陈清淮一家。从腊月到正月,粤东各地的集市上总有前美村的灯笼人在出售非常畅销的灯笼,最出名的“灯笼村”也因此赚到了不少灯笼钱。灯笼分大、中、小号,最大的半径有五六十厘米,价格也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    

      灯笼名人亲手写灯笼是“老字号”

    “灯笼村”里也有灯笼名人,名气最响的是年过九旬的“灯笼老人”陈修煌。在陈修煌住屋的中厅里堆满了各色各号的灯笼胚,长的、短的、扁的、圆的、鹅蛋形的,应有尽有。“这些灯笼胚啊,只要粘贴上纯白灯笼纸和装饰图案就可以书写啦。”老人笑眯眯地说着。“写灯笼”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艰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前美人都把制作灯笼称为“写灯笼”。

    陈修煌年轻时就喜欢舞文弄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他亲自写的灯笼也是村里的“老字号”了。他随手挑出一个中号灯笼,左手握好灯笼脚,右手执毛笔,只见他笔毫顺行,而灯笼则逆转,异向同步运作。没多久,一个斗大的“陈”字和“忠顺世家”、“财喜登门”等字词就跃然纸上。老人又得意地让他最小的孙子也来施展一下“拳脚”。只见小伙子抱来一个大号的灯笼,正经八百地写起来。一根香烟的工夫,一盏大号灯笼的书写程序就完成了,一个三四十厘米的“金”字不偏不倚,庄重厚实,“彭城世家”、“合乡平安”八字也秀气十足,颇见笔力。据了解,前美村的好多年轻人都会写灯笼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男人的吻-2011贺岁片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三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