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施孤

施孤也叫祭孤,是指人间把祭品施舍给“阴间”的孤魂饿鬼。农历7月15日中元节,在旧社会潮汕城乡普遍大办施孤。但施孤的日期不限于这一天,7月15日前后甚至7月内都可以。为什么施孤可以不限具体日子?传说7月整个月,“阴府”的“地狱门”开放,地狱里的孤魂饿鬼可以走出挨饥忍饿、惨遭折磨的“地府”,到人间享受香火。有“7月1日开孤门,7月3 0日关孤门”的俗谈。潮人把7月15日作为施孤的正日,故也称这一天为“鬼节”,而把7月称为“鬼月”。
    由于迷信鬼神,以前人们对 7月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深信夜幕降临之后,幽灵就会四处飘荡。许多家庭,不准孩子们夜间出家门,偶尔家中有人患了急症,往往怀疑冲撞恶鬼,于是祷神拜佛,祈求驱邪祛病。据说那些“阴气重”、“阳光低”的人,也必须关在家里,这些人不仅夜间在外面要和鬼碰撞,还会白日见鬼。人们相信鬼的存在,对度鬼节也就更诚心了。
    追溯中元节的由来,既是道教的节日,也是佛教的节日。道教规定,正月15日是上元节,7  月15日是中元节,10月15日是  下元节。道教认为,中元节这天,是地官判定人间和阴间善恶的  一天,道士要在这一天诵经画符  咒,为囚徒和饿鬼解脱罪恶,使  囚徒能悔罪,又使孤魂野鬼获得施济后,不再到人间作恶。佛教为何也把这天定为节日?据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6年7月1 5日投胎于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夫人摩耶腹中,故把7月15日定为佛寄生节。后来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崇敬,使节日更为隆重,又把它改为报亲恩节。最后则转变为“救倒悬”的盂兰盆会。“盂兰”是梵文的译音,意为“救倒悬”,“盂”是盛液体的器皿。据《盂兰盆经》等资料载,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因其母生前不愿向僧尼施舍,死后沦为饿鬼,痛苦不堪,如处“倒悬”。目连给母亲送去食物,但人口即化为烈火,终不得食。目连求佛祖挽救,佛祖告诉他,在7月15日备百味饭食于盂兰盆中供养 10万僧众,即可救度母亲。目连救母后向佛祖建议,以后佛家弟子在7月15日这一天修孝道,用盆子装饭食果品去供奉冥冥者,以报答父母祖宗养育之恩。佛祖同意,因此报亲恩节转为盂兰盆会,7月15日便成为佛教的节日。自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盛行于中国,盂兰盆会蔚为全国的民间风俗。
    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不仅日子相同,内容亦颇相似,其主旨是救苦救难,施济饥饿和孤苦者。潮汕的施孤,其来源是上述的宗教原因,但各地举行的施孤仪式却不尽相同。一般在城镇或较大的乡村,都要搭孤棚,由善堂或道观主持,台上布置经座,悬挂神仙佛像,摆设一些法器,然后把大量的五牲裸品、酒、饭、纸钱、水果和冥衣物等搬置棚上,烧香点烛,由和尚或道士等神教人物登台诵经作法,举行施祭仪式。仪式结束后把那些可以抛掷的祭品撒到孤棚下,让那些贫苦者抢拾,俗称“抢孤”。一些不能抛掷的祭品,则编号散发竹签牌子,由抢到签牌者对号领取祭品。
    澄海普宁等地在施孤时还用竹、纸扎塑一或二尊两三丈高身披白甲的青面獠牙鬼王,俗称“孤王”,置于孤棚旁或庵堂门边(根据施孤地点定位),其意义是镇守施孤祭坛,监视及制服那些捣乱的孤魂恶鬼,保证施孤礼仪的了顷利进行。施孤结束后孤王与纸钱一起烧焚送上天。
    在许多地方由于参加施孤的人家很多,孤棚无法容纳千家万户的祭品,还需在孤棚下面摆设大量的饭桌,供各户人家陈放祭物。饭桌有主办单位筹借的,也有自备的。施孤人家都把香烛分散插在祭品上,施孤之后祭品同样分给贫穷者。
    另有些地方在河边设道场,请僧尼、道士念经,晚上又在河边放水灯。饭食和其他祭品则用竹篾制成的盘子装着,食物下面奠着剪纸的花,食物有摆在桌上的,也有摆在地下墙角的。没有集体举行施孤祭礼的村落,施孤时或把礼品摆在门口,或摆至巷口。祭品有互赠的,也有施济穷人的,依各村风俗而定。
    施孤正日,好些乡镇还演潮剧或纸影(木偶戏),用阳气压阴气,以吉祥冲邪恶。
    解放以后,施孤活动已大大减少。有些乡镇借助这―节日,向富裕者题募钱物,以施济贫困者,并大大减少迷信活动形式。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土地神
  • 下一篇:烧塔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短剧:铁嘴李-2010贺岁片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