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端午节传统“四俗”浅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叫“重午节”、“重五节”、“端阳节”、  “千秋节”、“沐兰节”等等。潮汕人习惯叫它“五月节”。按照农历,五月是午月,五日是午日,“端”是开始之意,故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或“重五”。唐代为避唐玄宗八月初五生辰之讳,遂将端五节改为“端午节”或“千秋节”。这个节日的习俗经过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不断补充和累积,逐步丰富充实了它的文化内涵。下面着重谈谈这个节日的四种习俗。
    一、端午节的食俗
    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马上会想到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潮汕人称为“粽球”。前者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糯米而得名:后者因用竹筒、竹叶盛米煮熟并用咸草吊起来似球状悬着而名之。
    端午食粽风俗的形成,据说是公元前340年伟大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初五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才改成竹叶或荷叶、苇叶包成的粽子。
    而我国著名诗人、教育家闻――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与神话》等著作中对端午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龙子节,是祭水神即蛟龙的节日,而粽子是献给水神的祭品。他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为表示他们的“龙子身份”,籍以巩固他们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种“断发纹身”的习俗,一年一度在端午节举行盛大的龙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一面也自己吃。完了在急鼓声中划着制成龙形酌独木舟在水上做着游戏,给图腾也给自己娱乐。
    端午吃粽子在魏晋时期已很盛行了。西晋周处的《岳阳风土志》记载:  “俗以菰黍米……煮之,合烂熟,至五月初五到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常有粽子卖。唐明皇有诗:“四时在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连皇家都十分喜欢粽子;《酉阳杂俎》一书中说: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可以想见其可爱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入粽子:“俗作粽,古人以菰芦苇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相叶心之形,故曰心粽,曰角黍,近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以为节物相馈送。”
    现代的粽子有“南北之别”。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物混在糯米中制成,也有不杂别的食物,而去品味棕叶的清香的;而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潮汕“粽球”极有自己的特色。做法一般是以糯米掺猪肉、虾米、花生仁及香料为馅,也有一半为咸馅,一半为甜豆沙,称“双烹粽球”;而“山内人”要事先上山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以糯米作馅,制成小枕头般的“大糯粽”,香味独特,柔润滑腻,有健胃去湿清热之功效。
    汕头市区粽球,最有名要算已被评为“中华名小食”、由传统名店烹制的“老妈宫粽球”。它创制于上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该店因与老市区的者妈宫相毗邻,故人们称之是名,并在长期的品尝过程中形成了一句老小皆知的口头禅(或称歇后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这个品牌是一个名叫徐大的普宁籍人创制的,后来为一名曰张强德所继承,并对粽球从选料到制作进矧把关和改进:主料糯米选用颗粒饱满的,洗净浸泡一夜周用大鼎炒到油香润滑,并用咸甜双烹料馅,其中甜的用司沙馅揉成一团加入咸的以香菇、虾米、腊肠及多种中药材揉合在一起,再用煮软的竹叶包扎成型,放入锅里煮熟。
    此外潮汕还有另一种粽叫“栀@”。栀耘疵追奂拌僦筒枳影幢壤尤牖旌停蒙巢及叭胫窕羰於桑允庇孟咔懈畛尚》娇轷疵滋浅裕兄畈」τ谩
    二、端午节的戏俗
    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戏俗,其历史久远,世代相传。我国南北朝梁国人宗懔在《荆楚岁时志》中称:“舸舟轻其利,谓之飞凫,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唐朝的龙舟竞渡达到鼎盛程度,每逢竞渡之时龙舟鼓声震天,棹击渡浪争先恐后,如离弦之箭一般朝“标”飞驰,两岸士女云集,齐声歌呼动容,为竞渡之船助威。唐代著名诗人刘锡禹在《竞渡曲》中发出了“风俗如狂重此时”的慨叹!明清时期南方的端午竞渡发展得更为完善,龙舟分为多种颜色,多种形制。中等的九丈五尺;长的十一丈;短的也有七尺或五尺,比赛规定有路线、起点、终点,桡手的服装要与赛船同色,船到终点时各船竞相夺“标”,场面锣鼓喧天,一片欢腾。那么这种龙舟竞渡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历史有4种说法:一是争相驾舟去寻找投江的屈原;二是越王勾践训练水兵的遗习;三是原始时代乞雨的遗风;四是水上龙图腾宗教活动的娱乐化。但历来以第一种占多数。如梁国人宗懔在其著《荆楚岁时志》中称:“按五月初五竞渡,俗称为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但也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也是”。《越地传》一书也说到:“竞渡习俗起于越王勾践时的习水好战”。而屈原自己的诗歌《楚辞・海江》中就有:“乘z船余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种“z船”、“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实际上是竞渡风俗的写实。可见竞渡这件事在屈原以前便已有之。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书中也认为“龙舟竞渡风俗出自古代吴越之民的龙图腾祭祀活动”。    
    对龙舟竞渡起源,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从社会实际和社会效果出发,多数老百姓把龙舟竞渡这回事看成是纪念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一层上总是好的。而且目前这种龙舟竞渡活动已上升和扩大成为目际性的一种体育竞技活动。岳阳市每年都举行一届国际龙舟节,国家还为此制订了运动标准。这就更值得欢迎了。
    潮汕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这种戏俗既历史悠久又很有地方特色。《汕头市志》在其《风俗志》中对此事的记述月以说明这一点:“潮汕有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条主要河流,下游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好地方。自清代以来,五月节多有举行龙舟竞赛,尤以榕江中下游为盛。清末原福建巡抚丁日昌移居揭阳榕城时,曾邀请潮阳、揭阳普宁部分龙舟队在榕江南河比赛,揭阳城西湖村的“江龙队”获第一名,得“钦差大臣丁赏”锦旗。潮阳的龙舟有3种,多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浆,龙头比外地略高,有长髯,龙尾扎竹根或竹梢,周身彩绘鱼龙图腾,虽均是五彩,因基色不同,显示出红、黄、蓝、青、白五色,没有黑色。另一种是铙平、南澳的彩龙船,除龙头特制外,均利用五肚运输船或渔船临时装扮,用长浆划船,缓速度,也有竞赛等仪式。再一种用溜仔船,围绕彩布,设有龙头,以舵为尾,俗称无头臼或龙船仔。围绕着龙舟竞赛,有大小各式十音船,内置10音鼓乐、点心、茶担,在节日期间文娱玩乐”。
    此外潮汕端午节戏俗还有请戏庆贺的,有群众性放风筝的,山里人还有“踏百草、斗百草”的娱乐活动等等。
    三、端午节的药俗
    端午节这天,在俗信中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月日”。对这种所谓“恶”,较为科学的解释是:从这天卧天气暑热,毒瘴滋生,因此人易染病。为此民间传统习惯便在这一天以药草沐浴净身或用药物祛病健身,其中主要的有下面几种:
    其一,兰汤沐浴。端午节也称“沐兰节”,唐代将五月定为“浴兰之月”。屈原有诗“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古代人民认为浴兰可以除病驱魔。用现代的眼光看,用香汤沐兰洗净身体对卫生保健无疑是有好处的,因此这种风俗能够流传下来。
    其二,采制艾、蒿之叶制成艾人、艾虎之状为饰物挂在户上。艾(蒿)叶有驱虫杀菌的功效,是生产蚊香、消毒香的必需原料。艾叶内服可治肚痛、头痛、内出血;外敷可治蜂(蝎)咬、疮毒、皮炎等。李时珍的《本划纲目》称“艾炙之透绪而治百种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也大矣”!
    其三,在端午之日喝雄黄酒。  《白蛇传》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中一主要情节是许仙错听法海的话,在端午节让白娘子饮雄黄酒,  结果使白娘子现出蛇精原形。表现了民间那种端午喝雄黄酒可以避邪躯毒的俗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用《别录》认为“雄黄入酒可疗疥虫蛊疮、目痛、鼻中息肉”,“雄黄入药可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昏等疾。”
    我们潮汕在端午也有自己的医俗药俗。认为端午属初夏,蚊虫疾病繁生,在此日采药燥蚊,让孩子服“鹧鸪菜散”或“消疳子”等驱蛔虫药对打蛔虫十分效验。饶平一带端午节各家于鸡鸣时分取开水浸艾,供当日饮用;澄海、潮安一带有在这天中午吃“真珠花菜”之习,据说可以去掉腹中毒质;小孩子吃“使君子”炒蛋,消疳去积:老人服用谷精子煎猪肉有明目作用;揭阳一带专贮龙舟划过的江河水(俗称龙髯水)沉淀后以供煮药或泡茶;也有的地方有在此日食补药的习俗。
    四、端午节的忌俗
    中国传统习俗也包含着大量的禁忌内容,而且大多属于四时禁忌。作为我国和潮汕重要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也有其传统的一些禁忌,如我国夏商周三代均把端午作为夏至节,认为这是炎热季节的开始。因而存在并保持了对恶丹恶日的驱避风俗,诸如什么“做官之人不宜在此日走马上任,  否则日后不会升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端午此日不宜夫妻同房”。而潮汕端午的禁忌是“做灶”等。这些禁忌大多源于迷信,妨碍着社会的发展。连老子也说:“天下多禁忌,而民弥窍”。多禁忌的社会―定是一个封闭、保守、压抑和充满惰性的社会。我们今天已进入科学昌盛发达的新时代,不应该再去沿龚、保留那些不健康、缺乏科学根据的所谓禁忌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贺新年全新潮汕小品:分家(第四集)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