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端午俗趣




   “五月都城犹衣夹,端阳蒲酒新开腊”。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午”与“五”相通,“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认为端午是一年中太阳最当中的一天,故有“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之说(唐・韩鄂《岁华纪丽》)。至明、清,北京人又称“女儿节”,因“是日适宜少女出游。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回娘家)”。江南一带民间,困其为农历夏季中最重大的节日,故亦称“五月节”。又因“午时”为“阳辰”,故名“端阳”。

    每逢端午,古往今来,人们饱餐风味香粽之后,便悉聚水边以观龙舟竞渡。此风江南尤盛。“城河五月浅于沟,水上红裙艳石榴;手把素纨遮半面,掩人眼不看龙舟”(《扬州竹枝词》)。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特有的活动,俗称“赛龙舟””。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流传最广泛的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渐形成。宋代大儒苏东坡有诗云:“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后人为寄托其哀思之情,民间遂有包粽子、赛龙舟之遗俗,形成佳节,歌咏不绝。

    其实,从史籍考证,以俗的形式,食粽、竞渡的本来含义就并非如此,自有其他的始说。原始崇拜,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龙图腾崇拜对中华民族影响极为深远,中华民族号称“龙的传人”。龙舟,有龙和舟两个因素。我国古代,在水网地带,人们驾着饰有龙的独舟,到邻里探亲访友。遇到同游之舟,兴之所至,竞先奋桨,激流勇进,这就是竞渡中比赛速度的由来。由此可见,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我国古越族人们平时轻舟小筏,随波逐流,约定俗成,而每到五月五日,倾家而出,击鼓狂舞,竞相争渡,绘图腾神,以至演变到规模空前的龙舟赛。可说是端午风俗的起源。

    岁月交替,历史出现了巧合。“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是日龙舟竞渡,至今为俗”(《荆楚岁时记》)。古人敬仰怀念屈原,把祭祀图腾的感情转移到屈原身上,为这个古老节日注入了新的意义。

    北方中原少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之举。但旧时,端午风俗在于避恶。五月五日,昔被视为“恶日”。因时令近盛夏,晴雨无常,病疫猖獗,故古代尚有“破五”之习。“破五”与“泼污”同音,所以民间在此时,家家户户都拾掇得干干净净。“泼污”者,意除掉秽气,以祈吉利。古时有“岁多病,则艾先生”之说,于是又有“家家悬桃符,驱瘟插艾虎”之俗。

    据史籍考证,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虽继承于前朝,但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在民间,端午“荆楚人产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荆楚岁时记》),亦已不完全笼罩在“恶日”的气氛之中。“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帝亦景物略》)。汉代《大戴礼》中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男女老幼尽情悠闲涤浴,焕发情志,故又有“浴兰节”之称。

    端午食粽子,南北都一样。粽,古称角“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酒入雄黄粽子裹,要尝滋味到端阳。”端午食粽子纪念屈原,自古来就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殊不知,古人最初却不是在端午节吃粽的。据范汪《祠制》记述:“西周始每年夏至,天子皆与民间参与尝黍祭祖”。其后才发展为“以俗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乃制‘筒粽’。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南梁・吴均《续齐谐记》)。这就是“粽”的起始。相传,夏至尝黍祭祖演变而为端午食粽死念屈原,此俗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开始盛行的。从此,不但与屈原毫不相干的时令食品也成了祭品,而且箬青味香的端阳粽,随俗渐成应时当令的节日佳肴。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大人物

潮汕爆笑喜剧:西游记(第三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