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汕竹笠

                                                 编织竹笠的妇女。



    夏天到了,阳光辣了起来,晒得人皮肤发热,眼睛睁不开。路上的行人也开始用起了遮阳工具。

    骑摩托车的戴着头盔和墨镜,穿着各色轻盈的丝质遮阳衫;踩单车的戴着塑料的或布的遮阳帽;走路的撑着防幅射布料雨伞……瞧,都散发着现代和时尚的气息。这个时候,还有谁会想起,在我们潮汕地区曾有一种非常出名的遮阳和御雨用具――竹笠呢?当年它还作为我们潮汕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出口往东南亚各国。

    竹笠的创制历史悠久,周朝诗小雅《无羊》中就有“何蓑何笠,或负其米候”之句;汉朝《急就篇・三》也有“小而无把,首戴而行谓之笠”。由此可见,竹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规格有大小,制作有粗细。在潮汕地区,近现代造型有10多个品种。

    相传,清同治年间潮汕人到南洋种菜日益增多,他们每逢回乡探亲重返侨居地时,一般都要带几个馈赠亲友。上世纪一些老华侨也有在当地以编竹笠为业的,但为数不多,今在马来西亚仍有其传人。

    潮汕的竹笠,除揭西客家人的椭圆顶和军笠、学生笠的圆顶外,潮人老百姓用的都是尖顶的竹笠。分大、中、小三种。

    大竹笠的直径要近两尺,这是一种肩背市篮买卖妇女金银首饰的人及普通人家在大雨下走路用的,较坚固。

    中型的则是用竹子青皮精工细制,里面竹叶并铺上油纸,外面画花鸟或写字再敷上熟桐油,也很坚固耐用。是老百姓做客或妇女戴用的。

    还有一种小型而又简便,用竹子里皮制的,价钱很便宜,里面只有简单的竹叶,直径只有一尺余,很轻,在下面系上一段草绳,戴时将绳套在脑后。这是农民出田间劳动,小商贩挑担做买卖,只是防小雨和遮太阳用的。

    这种薄笠,农村农家户户都有,一家可有几顶。因其轻便细小,无论犁田锄地、挑担买卖、上路赶集,只要不是太讲究礼仪的,都可以带而用之。

    劳动之余,停步休息,在地面上坐下时,这种薄笠可作扇子煽风用。不用时放在身边或畚箕、担子上,不占空间,如果丢失了也损失不大,用破旧了也没人笑,还可以反过来盛东西。小薄笠,就是潮汕农民、小贩最经常最普遍的小竹笠。

    现在,城市农村中用塑料帽、草帽、布帽很多,代替了小竹笠,但是薄笠价钱低廉,农民劳动还是有很多人离不开它。 (陈 觅)

    【链接】

    潮语:“吓笠”

  农民经常在野外活动,为了蔽日挡雨,往往要戴竹笠,因而“笠”,就成为农民的代称。由于从前的农民受教育机会少,知识浅陋,少见识世面,愚昧落后,“笠”也很多时候含喻农民因为这些特点而极易受到愚弄和欺骗,甚至受到吓阻。

    这大概就是吓笠的由来,从而引申为愚弄、欺骗,甚至吓阻他人。

    西社“五股笠”

    西社“五股笠”,是普宁西社乡的传统产品,是潮汕竹笠中的一个品种。《普宁县志》“对外贸易”条称为“普宁县历史出口名牌特产”。与该县的“潮汕抽纱”、“五峰绿茶”、“白马菜刀”、“树脚目药”等齐名。其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各国,尤以马来西亚居多。20世纪90年代以前,汕头地区外贸部门每年都到当地订贷,成批定购,在汕头港出口。

    西社“五股笠”直径45厘米,周边缠绕5条“笠甲”故名(内销以3股为主)。其特点是体积适中,坚实耐用。既能遮阳御雨,又可当扇子扇风,是野外作业的劳保用品,尤其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更为合适,故与锄头、浴布被称为“过番种田三件宝。”

    “五股笠”的原料为绿竹、大竹叶和藤片。绿竹以黄凤竹为佳,大竹叶俗称“箭叶”,其主产地在今揭西县,藤片部分是进口的。

    制作工序是:把竹按篾片、笠甲、篾筋等的长度锯成片并削去其表皮(竹箐);二,破篾,篾条分上下二层规格,上层较细较簿,下层较大较厚,再逐条通过“剑窗”抽、修,使其厚簿均匀;三,在模具上先编下层,再在下层面上叠编上层;四,在上下层中间铺夹竹叶;五,穿“笠甲”,笠的周边用5条扁平的“笠甲”交叉向前绕,边绕边用“篾筋”穿透扎紧;六,藤编笠头,先编一粒约1.2厘米见方的“藤球”作笠尖,再用藤片从上而下密绕10圈后再向下疏绕2行而成。

    近年,随着社会发展和雨具变革,竹笠需求量越来越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部门已经没有再来订贷,“五股笠”出口成为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中国高校首部潮汕话电影:FOURS

潮汕搞笑短剧:俺乡里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