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炮台镇关爷宫前名小食――尖米丸汤和蚝烙

  揭东县炮台镇为粤东名镇,素有“潮汕明珠”之美称。它位于榕江南北河汇合出海口处,毗邻潮州揭阳、汕头三市,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历来商贸繁荣,集市贸易活跃,特别是在清末民初,随着炮台夏布与“番花”(抽纱)业的发展,炮台镇已成为经济繁华的商贸集市,是潮汕地区最早设立海关的商埠之一。炮台镇关爷宫(即关帝庙)就位于该镇市中心,镇区有18条商业街可直通这里,故有“炮台18个关爷宫”之说。昔时,炮台镇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开埠纪念日和农历五月十三关爷诞日,都在关爷宫前举办庙会、游艺、做大戏(演潮剧)等民俗活动。“关爷宫前米市”辐射毗邻三县(潮安、揭阳、潮阳)。关爷宫前成为该镇一处人流密集、商贸活跃的赶集中心。商贸的繁荣带动了炮台关爷宫前饮食业的发展,著名的炮台关爷宫前名小食尖米丸汤和蚝烙就诞生于这里。
  炮台关爷宫前尖米丸汤从清光绪年间由该镇新寨村村民吴成敬、吴书信两家小食摊在关爷宫前两侧设摊开始创制,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清末民初,两家尖米丸汤的第二代传人吴文光、吴锡友再从尖米丸的制作和烹调工艺上进一步改进提高,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名小食。尖米丸的制作,须选用当地优质大米为原料,其制作过程是:先将优质大米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时,然后捞起放于石磨辗成米浆,取纱布将米浆过滤,除去米浆中杂质,再将米浆倒进锅里加温并用木棒搅拌,待至水温达到六、七十摄氏度后转为慢火,煮成糊状,冷却凝成块状,再配以约1/3生米浆,揉捏成团,再取事前凿满直径0.5 厘米小圆孔的木板,置于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温,待至鼎中清水出现蟹目水时,即将浆团放于木板上揉搓,用力压其顺小圆孔滴滴漏下鼎中,因浆团半生不熟,挤下圆孔的丸体每段约2厘米,两头坠缩为尖状,直至落鼎煮熟,这样便制成小巧玲珑的尖米丸。因其制作过程需经过10余道工序,十分精细,故制成的尖米丸柔韧润滑,略带弹性,入口口感倍感润滑爽嫩。
  炮台关爷宫前尖米丸汤的烹调工艺讲究“色、香、味”俱佳。须以原汁原味的猪骨汤作为汤水,其烹调过程是:用热火将适量的猪骨原汤煮沸,依次放入鲜猪肝、猪瘦肉片、猪肉丸、虾肉、鲜鱿鱼片、尖米丸等佐料,直至煮沸,再调以上等鱼露、蒜头油、味精、胡椒粉等配料,最后再在尖米丸汤上撒下几片青翠的香菜或少许青葱珠,这样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汤水鲜美,口感爽嫩,“色、香、味”俱佳的尖米丸汤便可享用了。
  蚝烙是潮汕特有的名小食,因其口感外脆内嫩,味道芳香而驰名潮汕乃至东南亚等地。据笔者所知,潮汕蚝烙最为有名者,除汕头市西天巷蚝烙外,还有揭东县炮台镇的关爷宫前蚝烙。据该镇已故的新寨村村民吴东熊先生(1917-2004)生前介绍,炮台关爷宫前蚝烙从其父兄辈于清末民初在关爷宫前设摊开始创制,传至其子吴裕昌,已历三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蚝烙制法是:先将优质薯粉溶于水中,拌上蒜叶,以待备用。在平底铁鼎中下较多的鲜猪油,待鼎中鲜猪油沸腾时(即厚油热火),将薯粉水倒满整个鼎面,打上鲜鸭蛋,再依次放上新鲜猪瘦肉、猪肝、虾肉、优质饶平珠蚝、腊肠等配料,火候要先武后文,最后再放下川椒、辣椒酱,直煎至蚝烙外表呈微赤色即可上鼎食用,上鼎时再配上芫荽、上等鱼露。
  吴裕昌先生子继父业经营蚝烙,至今已将近30年了,其所煎蚝烙特点是:味道芳香爽口,口感外脆内嫩。生意十分红火,不少回国探亲的潮藉侨胞慕名前往品尝后都赞不绝口。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俺乡里

潮汕搞笑短剧:多功能手表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