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磨豆腐


   豆腐,潮人称为“豆官”或“水豆官”,是一种乳白色的豆类食品。潮人制作豆腐,历史悠久,工艺精细。由于豆腐营养丰富软滑爽口,深受人们的青睐,因而使磨豆腐成为潮汕城乡一项看好的食品手工业。
   豆腐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俗称为磨豆腐,潮人则称为“挨豆官”,其实不只“挨”(磨),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成为豆腐,其传统的制作流程大体如下:
   一是碾片脱壳。将干黄豆分批倒进一台土砻中碾压,令其脱壳并成片状;二是浸泡,让脱壳干净的黄豆片在清水中浸泡四、五个小时。三是磨豆浆,用人力转动一台石磨,伴和着清水将黄豆片磨成豆浆,通常由两个人操作,即一人用一支砻臂不停地转动石磨,一人负责加料(黄豆和水)。四是过虑去渣,用一个密实的面粉袋装上豆浆,然后用力将浆液挤出流进一只木桶。五是煮沸,将纯豆浆倒进一个大鼎,经煮沸后装进一个按比例配以石膏水的木桶里,并用一支木桨搅匀,然后让其冷却凝结。六是加压成形,取几块长约60厘米宽约60厘米深约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面呈方格状),并各垫上一块白布,然后用贝壳瓢将已凝结的豆腐花舀到几块木板槽里,用槽里的白布盖住,再压上一块木板和石头,令其减少含水量并成形,一个多小时后,搬开石头和木板并将其反转过来,除去白布,一板乳白色呈方格状的豆腐便新鲜出炉了。
   制作豆腐工艺的关键在于精磨、细虑和掌握火候三个环节,师傅功夫的硬软“豆腐入嘴”便可见一斑。此外,很多作坊还采用其他工艺将豆浆制成“香腐”(即豆腐干),有白、黑、黄和油炸等几种,与豆腐同为上乘的副食品。在潮汕地区,最有名气的是“普宁豆官”和“潮州姑苏香腐”。
   磨豆腐作坊有大有小,大者面积约四、五十平方米,有师傅1―2名,助手 2―3名:小者面积约二十多平方米,有师傅1名,助手1名。但作坊无论大小均为家族式经营,其主要生产工具有:土砻1台,石磨1台,大鼎灶1―2套,槽式木板若干块,木桶若干只等。
   磨豆腐师傅多为中年男子,他们以此为职业赚钱养家糊口。在农村中也有一些人以此为副业,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磨豆腐,以赚点钱弥补家用。磨豆腐既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食品手工业,又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因而非体壮如牛者莫能胜任。在平时,豆腐作坊每天生产两批次,但逢年过节销量剧增,自然要加班加点连续生产。左邻右舍的人才知道,磨豆腐师傅日无暇晷,他们天天起早摸黑,晚上浸泡黄豆,三更过后即起床磨豆浆作豆腐。由于磨豆浆必须不停地转动一台笨重的石磨,十分费劲耗力,干一会儿汗水便在他们的毛孔中川流不息,因而无论炎夏寒冬,师傅们作业时大都赤腹上阵,其辛苦状况不言而喻。
   此外,煮豆浆也不轻松,那时以稻草、干柴或煤球为燃料,烧开一鼎豆浆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这样连续烧火一鼎一鼎地煮,令司炉者即使在冬天也会弄得个汗流浃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潮汕一些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艰苦啊,豆官兄”正是这句口头禅印证了磨豆腐师傅人生的艰辛,表达了人们对磨豆腐师傅的怜悯之情。但从好处方面看,磨豆腐则是一项长盛不衰的好生意,每天豆腐一出炉,除一部分自销外,其余都批发给几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几乎没有出现过积压,真是天道酬勤啊!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四集)

大笑西游之第三部:受困平顶山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